認識藥癮

1. 最有害的藥物是什麼?

就藥物而言,沒有所謂的「最有害」或「最不有害」。
所有藥物都有可能在短期或長期內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導致生命危險。
嚴重性可能取決於一個人的使用量、使用方式以及其他因素 (如身體疾病等)。

但有些藥物的藥效非常強,以至於人們在第一次使用時可能會出現服用過量而危及生命的情況。例如,合成鴉片類藥物「芬太尼」(fentanyl) 的效力比嗎啡強 100 倍,比海洛因強 50 倍。由於「芬太尼」經常與其他藥物混合,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過量,從而導致用藥過量。

注射藥物可能特別危險,因為這種使用方式比吸食更直接地將化合物輸送到大腦。而且還可能有受傷和感染的風險。

某些藥物對大腦的影響比其他藥物更強。研究顯示甲基安非他命尤其可能損害大腦內的細胞和結構,從而導致情緒和記憶的長期問題。

在計算藥物使用的風險時,年齡是特別重要的因素。由於大腦在二十多歲時才發育成熟,青少年和年輕人往往更容易受到藥物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簡而言之,什麼是「最有害」的藥物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了解使用任何藥物的風險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
https://nida.nih.gov/research-topics/education/conversation-starters/10-questions-teens-ask-about-drugs-and-health

2. 為什麼有些人會使用藥物甚至成癮?有些人卻不會?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是否對藥物成癮以及成癮速度取決於許多因素。沒有任何單一因素可以決定一個人是否會對藥物成癮。
一般來說,一個人擁有的風險因素越多(例如家族用藥或成癮史、早年創傷、慢性壓力或同儕用藥),他/她使用藥物、患上物質使用疾患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些因素會使個體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有著巨大差異。

必須注意的是,許多風險因素都不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但即使存在多種風險因素,藥物使用和物質使用疾患並非不可避免。
保護因素可以幫助減低人們使用藥物或患上物質使用疾患的風險。保護因素包括了健康的家庭和同儕關係以及財務穩定性等等。
而積極參與治療(處遇)介入可獲得良好成效,即使是成癮非常嚴重的人們也能從中受益。

影響人們藥物使用及成癮可能性的個人風險因素包括生物因素、性格特質、藥物類型和使用方式:
  1. 生物因素
    • 可能影響一個人使用藥物及成癮風險的生物因素包括基因、發育階段,甚或性別。
    • 儘管在任何年齡使用藥物都可能發展至成癮,但研究發現人們越早開始使用藥物,出現嚴重健康問題可能性愈大。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開始使用藥物的人比在青春期後期或成年早期首次使用藥物的人更有可能發展至物質使用疾患。青少年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區域仍處於發育階段。這大腦區域與計畫決策、情緒調節有關,使他們嘗試使用或繼續使用藥物的風險增加。而在這個發育時期使用藥物可能會導致大腦發生變化,從而產生更長遠而持久的負面後果。
    •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結構、功能組織(例如內分泌和代謝)不同,將促成不同的藥物反應。與男性相比,女性使用藥物的頻率較低,用量也較少,但她們可能會更強烈地感受到藥物的影響,而且女性使用藥物往往比男性更快地發展至成癮。
  2. 性格特質
    • 冒險、感覺尋求、攻擊性或對慢性壓力的反應,都有可能影響使用藥物和發展成物質使用疾患的可能性。
  3. 藥物使用的特定類型和模式
    • 使用尼古丁、鴉片類藥物和甲基安非他命,可能較使用迷幻藥等其他藥物更容易發展成物質使用疾患。
    • 注射藥物會較其他吸食方式更快地把藥物輸送到大腦,使人們快速產生強烈的感受。然而這種強烈感受可能會在幾分鐘內消失。強烈的對比可能促使人們反覆使用來重新獲得愉悅狀態,因此發展成物質使用疾患的風險也較高。
影響人們藥物使用及成癮可能性的環境風險因素包括家庭、學校、鄰裡社區:
  1. 原生家庭
    • 相較於在一個關係穩定、具支持性的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人們在失能、虐待和忽視等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曾有不良童年經歷(ACEs),往後使用藥物和發展成物質使用疾患可能性較大。
    • 此外,父母是否有使用藥物或酒精以及對藥物使用的態度,也會影響家中兒童或青少年使用藥物的可能性。家中有使用藥物或酒精濫用的父母或年長家庭成員,可能會增加兒童藥物使用的風險。
  2. 學校
    • 在青少年時期,朋友和同儕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 學校環境例如學生是否有使用藥物、同學間的人際互動狀況、學業表現,會影響人們使用藥物的可能性。在學校表現不佳或社交能力較差可能會使孩子面臨較高的藥物使用風險。
    • 同儕是否有使用藥物及對使用藥物的態度,會影響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使用藥物的可能性。那些本身沒有風險因素的人們在同儕影響下也可能第一次嘗試使用藥物。
  3. 鄰裡社區
    • 生活在貧困或暴力程度較高的鄰裡社區,藥物使用的風險可能較高。
影響人們藥物使用及成癮可能性的結構性風險因素包括社會、經濟、法律與文化:
  1. 社會
    • 基於種族、性別或其他因素的偏見和歧視可能會增加人們的慢性壓力,促使較高藥物使用的風險。
  2. 經濟
    • 兒童在資源較少的家庭或社區長大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大腦發育,在未來更容易受到藥物使用問題的影響。
    • 低教育和就業機會,也與藥物使用及物質使用疾患的高風險有關。
  3. 法律與文化
    • 藥物的獲取,以及社會中有關藥物使用的法律、政策、文化、規範和態度,都可能影響人們是否使用藥物並促使產生其他相關的健康問題。

參考資料: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
https://nida.nih.gov/publications/drugs-brains-behavior-science-addiction/drug-misuse-addiction
https://nida.nih.gov/research-topics/parents-educators/conversation-starters/teens-ask-there-cure-addiction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
https://www.samhsa.gov/resource/ebp/principles-drug-addiction-treatment-research-based-guide-third-edition

3. 藥物使用能讓人們感覺良好,那問題是什麼?

當人們第一次或剛開始使用藥物時,可能會感受到或被正面的效果吸引。
人們大多也相信自己可以控制使用,不會上癮。

但是藥物會影響大腦功能。
隨著持續使用,人們會變得需要更大量的藥物才能獲得相同的愉悅感受,這種效應稱為耐受性。當沒有藥物可用時,人們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戒斷症狀和時間因藥物類型而異。
以海洛因為例,戒斷的症狀可能包括煩躁不安、失眠、盜汗發冷、肌肉酸痛、腹痛或腹瀉、嘔吐等。而安非他命的戒斷症狀則有疲倦嗜睡、食慾增加、情緒低落等。有許多人在後期持續不斷使用,除了為了獲得愉悅感受,也可能是出於避免戒斷造成的不適。

長期使用藥物的成癮者通常有一種或多種相關的健康問題,可能是肺病或心臟病、中風、癌症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其中,甲基安非他命使用會導致嚴重的牙齒問題。鴉片類藥物成癮容易發生用藥過量死亡。
共用注射設備或受藥物影響而發生無保險套性行為,可能會導致感染愛滋病毒和C型肝炎。而注射藥物此方式也可能會增加細菌性心內膜炎、皮膚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發生的風險。

必須注意的是,即使只是偶爾使用藥物未達至成癮階段,人們仍有可能出現危險駕駛、服藥過量的可能,為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帶來危險。

*參考資料: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
https://nida.nih.gov/publications/drugs-brains-behavior-science-addiction/addiction-health
https://nida.nih.gov/publications/drugs-brains-behavior-science-addiction/drug-misuse-addiction

4. 藥物使用會導致其他精神疾患嗎?

藥物使用問題或物質使用疾患,常常和其他精神疾患同時存在。
在某些情況下,焦慮、憂鬱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可能先於藥物使用問題或物質使用疾患發生。一些焦慮症、憂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可能會透過使用藥物來緩解精神症狀。
另一方面,藥物使用問題或物質使用疾患也可能會引發或惡化人們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對於那些具有特定脆弱性的人。

參考資料: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
https://nida.nih.gov/publications/drugs-brains-behavior-science-addiction/addiction-health
https://nida.nih.gov/research-topics/parents-educators/conversation-starters/teens-ask-there-cure-addiction

5. 藥物成癮能治好嗎?有成效嗎?

成癮是一種慢性(長期)疾病,可能無法治癒;但有控制病況的治療(或處遇)方法。
成癮治療的目標不僅是戒斷藥物使用,而是讓人們在家庭、工作和社區中恢復功能,使人們能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並過上更健康的生活。
越早接受治療,藥癮復元的機會越大、時間越短。

然而,家庭問題、精神疾病、疼痛、社交提示(如遇到以前一起使用藥物的朋友)或環境提示(如經過以前使用藥物的街道、相關物品甚或氣味)等等,都能在個體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觸發強烈的藥物渴望。
這些生活跟社交因素都可能妨礙戒斷的維持與實踐,增加復發的可能性。

當人們復發再次使用藥物,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這代表治療失敗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
當患者接受高血壓的積極治療且症狀減少時,即使症狀在治療停止後再次出現,治療仍會被視為成功。
類似於對其他慢性疾病的處理方式,成癮治療一樣需要持續評估和適當調整。
復發並不表示治療的失敗。
當然,成癮治療成效取決於很多不同因素,包括藥物問題的程度和性質、治療和相關服務的適當性,以及患者與其治療提供者之間的互動品質。

參考資料: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
https://nida.nih.gov/publications/drugs-brains-behavior-science-addiction/treatment-recovery
https://nida.nih.gov/research-topics/parents-educators/conversation-starters/teens-ask-there-cure-addiction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
https://www.samhsa.gov/resource/ebp/principles-drug-addiction-treatment-research-based-guide-third-edition

6. 人們有哪些治療或處遇的選項?通常需要維持多長時間?

治療或處遇可以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進行,形式多樣,持續時間不同。
由於藥物成癮是有著「復發」特徵的一種慢性疾病,短期治療通常不足夠。
對許多人來說,成癮治療是一個涉及多次介入和定期監測的長期過程。
雖然每一個人在成癮治療中的進展速度皆不相同,但研究證據反映足夠的治療時間與良好的治療成效有關。

實證醫學證據支持的成癮治療方式包括了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或兩者結合。
具體的治療方式或組合應根據患者的個別需求以及人們使用的藥物類型而有所不同。
由於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處理的成癮問題面向不同,兩者組合(如果有)通常比單獨採取其中一種方法更有效。
  • 藥物治療
    • 藥物治療旨在幫助人們停止強迫性地尋求和使用藥物。
    • 針對鴉片類藥物包括海洛因使用者,治療的藥物包括了美沙冬(Methadone)及丁基原啡因(Buprenorphine)/納洛酮(Naloxone)舌下錠。
  • 認知行為治療
    • 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改變人們對藥物使用的態度和行為;激勵人們持續且積極地參與藥物治療;提供應對壓力及藥物渴望感的策略,教導避免和預防復發的方法;協助人們處理復發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此外,還可以幫助人們改善溝通、關係、教養技巧等。
    • 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採用個人和團體的方式進行。團體治療有著較高效率和成本效益。然而團體治療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有害效果,特別是在青少年中。團體成員間有機會互相強化藥物使用的行為,從而偏離治療目的。因此,負責團體治療的治療師必須加強監測以防止這種情況出現。

參考資料: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
https://www.samhsa.gov/resource/ebp/principles-drug-addiction-treatment-research-based-guide-third-edition

7. 使用像「美沙冬」和「丁基原啡因」這樣的藥物是否只是用成癮替代另一種成癮?

並非如此。
「美沙冬」和「丁基原啡因」皆是管制藥品,必須經醫師處方才可以服用。
只要遵從醫囑服用,這些藥物對治療鴉片類藥物包括海洛因成癮是安全有效的。
在台灣,美沙冬口服液必須至醫院服用;丁基原啡因舌下錠則可限量(目前最多2週藥量)攜回家中服用。

海洛因使用可通過注射、煙吸、鼻吸及口服,使人們產生短暫的欣快感。但這種欣快感會迅速消退,人們最後會陷入困倦昏沈狀態,隨後再度渴望使用以重獲欣快感。
相比之下,美沙冬和丁丙諾啡的藥效長久,可協助人們顯著減少人們對海洛因等鴉片類藥物的渴望感,並且緩解戒斷症狀。

以美沙冬和丁基原啡因替代鴉片類藥物,可以穩定地維持人們的生理與情緒,減少復用的可能,協助人們儘早回歸正常生活軌道。

參考資料: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
https://www.samhsa.gov/resource/ebp/principles-drug-addiction-treatment-research-based-guide-third-edition

8. 為什麼有些人會出現物質使用疾患與其他精神疾患共病的情況?

共病是指同一個人同時出現兩種或以上的疾病。
不同疾病之間的症狀可能相互作用,從而影響疾病的病程和預後。
當物質使用疾患與其他精神疾患共病,整合治療通常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物質使用疾患較常見的精神疾患共病包括:情感疾患、焦慮性疾患、睡眠障礙、反社會人格疾患、思覺失調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

雞先還是蛋先?
藥物使用有可能誘發其他精神疾患出現;也可能導致一些看起來像精神疾患的症狀,一旦停止使用藥物,症狀也隨之消失。
精神疾患也可能先於藥物使用出現,人們嘗試使用藥物以緩解焦慮、憂鬱等精神疾患症狀,希望達到自我藥療的效果。

除了與個人遺傳因素、幼年接觸以外,環境因素例如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逆境經歷,包括家庭失能、忽略、虐待)與壓力,也會共同影響人們物質使用疾患和其他精神疾患的易感性,增加共病風險。

參考資料: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
https://www.samhsa.gov/resource/ebp/principles-drug-addiction-treatment-research-based-guide-third-edition
The Recovery Research Institute
https://www.recoveryanswers.org/resource/co-occurring-disorders/